传统的锻造工艺可分为热锻和冷锻两大类,热锻工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以自由锻的形式在我国出现,用来制造兵器、铜、铁器皿等物品。在近代,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技术的进步,锻压机械、模具技术及原材料等得到了迅猛发展,锻造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基础,在汽车、船舶、铁路交通、航空航天、电力、矿山、化工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为适应锻造行业节能、节材的总体发展趋势,要求越来越多的锻件精密化,而传统的热锻工艺难以有效获取近(净)形锻件,为解决这一矛盾, 开发和采用温锻、冷锻技术已成为各国锻造界的共识。
温锻的温度范围
对于钢质锻件,通常将再结晶温度以上的锻造称为热锻,再结晶温度以下的锻造称作为温锻,这种区分方法将再结晶温度视为衡量热锻、温锻的界限,只是考虑了变形能是否得到有效释放,因而仅具有学术意义。而实际的锻造生产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,如表面氧化、脱碳、尺寸精度等,因而对热希、温锻的界定需从多方面分析。
一般来说, 钢的再结晶温度大约在750C左右在70C以上进行锻造时,由于变形能可午到动态释放,成形阻力急剧减小:在700 850个C锻造时,锻件氧化皮较少,表面脱碳现象较轻微,银件尺寸变化较小:在950C以上锻造时,虽然成形力更小,但锻件氧化皮和表面脱碳现象严重,锻件尺寸变化较大。因而在700 8s0C的范围内锻造可,得到质量和精度都比较好的锻件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,可根据所采用的温度范围将锻造分为热锻。温锻与冷锻,即:热锻的锻造温度一般在9soC以上,温锻的锻造温度在70~850C,冷锻则是在室温下进行。